精选程颢的春日偶成的诗的内容144句

程颢的诗春日偶成

1、春日偶成宋程颢的诗

(1)、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2)、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3)、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4)、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5)、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6)、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7)、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8)、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9)、诗题为《春日偶成》,说明它并非作者坐于书斋里的精心打磨之作,而是游春过程中的随见随感。读罢全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真情流露,而无为文造情之感。开篇二句,画出了作者的游春经历,又暗示出作者的君子人格。理学家讲求修身养性,“云淡风轻”就是作者胸次充盈、光风霁月的诗意呈现。

(10)、✦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11)、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2)、然而,时人并不了解他心中的快乐。正如他们不了解孔子、颜回所乐何事一样,他们无法读懂一个理学家何以在大自然间随意漫步,就能如此满足。他们把程颢的快乐与年轻人的偷懒画上了等号。也许在他们眼里,只有奔波劳苦才是生活的主题,只有追逐金钱与功名富贵才使人快乐。而作者正是通过对“时人”的批判,引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功利性的,非功利性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的快乐。

(13)、✦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14)、✦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15)、《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16)、春日来临,浮云淡薄,微风轻柔,临近中午时分;傍随于百花碧柳之间,漫步在蜿蜒曲折的河岸。

(17)、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

(18)、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19)、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20)、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2、程颢的春日偶成的诗的内容

(1)、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2)、程颢之所以有如此境界,与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有关。他少时曾随周敦颐问学,周敦颐引导他思考一个问题:“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吃着简单的饭菜、喝着木瓢中的清水,没有枕头时就蜷起手臂休息,但他们十分快乐。请问他们乐在何处?”这个问题即“孔颜乐处”。程颢经过思考,认为孔子、颜回之所以快乐,并非贫苦本身使人快乐,而是求道使他们快乐。当一个人勤勉学习、追求真理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是快乐的、精神就是富足的,他就会忘记生活的艰辛。哪怕出身贫苦,他也能尘视名利,拥有高拔流俗的人格。懂得了这一点,程颢逐渐成为一个圣人。据史料记载,程颢修养有道,什么事情都心平气和,门人、友人与他相交数十年从未见他有急厉之色。所以,他才能在云淡风轻的春日,信步穿过花柳陌上,获得内心的极大快乐!

(3)、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4)、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

(5)、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6)、“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前两句的意思是,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7)、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8)、偶成:偶然写成。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9)、“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

(10)、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11)、诗的前两句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勾画出了春景,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

(12)、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

(13)、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1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5)、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16)、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17)、程颢在北宋嘉祐年间考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18)、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

(19)、✦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20)、✦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3、程颢的《春日偶成》古诗

(1)、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也是理学家特有的气质。

(3)、《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4)、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5)、出处: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春日偶成》。

(6)、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7)、这首诗写于作者任职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的某个春日。诗的大意说:天气晴朗,云淡风轻,我一路赏花逐柳,不知不觉已到中午。人们不知我心中的快乐,反说我像年轻人一样偷闲玩乐!“午天”意为中午时分,“花”泛指春天开放的各种花朵,“柳”代指柳树在内的各种繁茂的草木,“前川”指前面的路而非河流。

(8)、出自:《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原文:

(9)、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10)、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11)、③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12)、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淡淡的云变换着各种姿态,悠闲地在天上飘着,风儿像母亲温暖的手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时分,我陶醉地穿行于花丛之中,拂过袅娜多姿的柔柳,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美丽的小河边。其他人理解不了我内心此时此刻的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13)、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4)、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15)、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16)、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17)、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妙处是作家身份多样。自帝王将相,至普通文士,乃至方外、闺秀,莫不有诗。北宋理学兴起后,理学家就成为古代作家中非常特殊的一类,他们除了日常涵养性情、格物致知外,随手拈出的诗文也别具风味。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以推崇“莲”的君子人格而高标盖世,其弟子程颢同样以理学家的口吻写诗,新人耳目。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镇宁军判官。后居于洛阳讲学。哲宗即位,召为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颢与弟弟程颐早年一同受业于周敦颐,世称“二程”,他们同为理学奠基人。程颢著有《明道先生文集》,兄弟二人的著作又合编为《二程全书》。他的这首《春日偶成》就是一幅理学家的“肖像图”,被收入《千家诗》而广为人知。

(18)、   今天小君老师要跟大家分享的古诗是《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春日郊游时写的一首诗。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作者生平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19)、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20)、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4、程颢写的春日偶成

(1)、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2)、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3)、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4)、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在

(5)、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6)、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在的

(7)、总的来看,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8)、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9)、②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10)、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人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11)、✦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12)、   程颢是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又被称为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偶成”就是偶然写成。这首诗是他任陕西鄠县主簿春日郊游时,触景生情偶然所写。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13)、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2)译文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阳光温暖极了。

(14)、《春日偶成》这首诗是程颢的一首即景诗,描写了他在春天郊游时的快乐愉悦的心情以及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诗人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自己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出自己善于吟咏的才华和陶醉于自然的情趣。诗人通过写自己春游时的所见、所感,用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娇媚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真可谓是“人在画中游”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最后把诗的重点又放在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上,使整首诗得到了升华。因为其间隐含了他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和高远的境界。所以这首诗也是程颢以诗言志、以诗言学的代表作。

(15)、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16)、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7)、   这个春天,跟小君老师一起线上学习、诵读古诗吧!让孩子们宅在家也能一起诵读古诗,在中华诗词的海洋里畅游,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18)、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9)、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20)、首句“午天”是指中午时候。次句是说作者在花丛柳树间随步慢行,已来到前面的河边。三四句的意思是人们还以为我像青少年一样、贪图赏玩呢!

5、春日偶成古诗程颢当时多大了

(1)、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祖先居住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高祖父程羽由开封府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2)、《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3)、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4)、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5)、旁人不懂得我心中的快乐,就以为我忙里偷闲,学少年一样贪玩呢。

(6)、程颢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颢和其弟程颐被称为“二程”,提到他们兄弟俩,我们就会自认而然地想到程门立雪的著名故事,就知道他们在理学方面的成就了!

(7)、程颢(1032—109)字伯淳,号明道,学者称其“明道先生”。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8)、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9)、这两句诗人直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

(10)、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1)、“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12)、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

(1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4)、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15)、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6)、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17)、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18)、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此诗以“时人不识”作反衬,强调自己别有乐趣。

(19)、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20)、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1)、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2)、✦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3)、程颢(hào)(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祖先居住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高祖父程羽由开封府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4)、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5)、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6)、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7)、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8)、这四两句说理而涉趣,颇能启人要寻绎诗人乐趣之所在,似乎寄兴在前两句的写景之中。然则,景亦寻常的春日风光,何所别于偷闲少年游荡之乐?

(9)、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10)、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阳光温暖极了。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在玩耍呢。

(11)、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12)、....................................

(13)、“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时人”即“旁人”。“余心”,我的心。“将谓”,就以为。“将”是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后两句意思为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14)、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如同谈心,初读觉得平淡无奇;但反复咀嚼,便能从平淡中寻出深意的诗味来。理学家所说的“心便是天”的哲理和“心气和平”的养性之道,竟然与诗的艺术境界如此合拍,实为巧夺天工之作。

(15)、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16)、《春日偶成》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看到美丽的景色不禁即景生情,从而写下此诗。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17)、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18)、《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19)、这两句描写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画中”。其着重写自己流连忘返的心情。“近午天”,用“近”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己突然发现时间已将近中午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20)、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1)、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2)、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3)、✦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